從今年下半年起,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至少要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7月1日發布的《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其推“綠”力度堪稱“全國最大”。其中明確,到2016年外環以內的新建民用建筑,只要適用裝配式(PC)建筑技術,原則上需全部采用PC技術建設。
根據《三年計劃》,“綠色一星”只是未來申城新建民用建筑的“起步價”,在長寧虹橋、黃浦外灘濱江、徐匯濱江、奉賢南橋新城、崇明縣、虹橋商務區、臨港地區、金橋出口加工區等全市八個“低碳發展實踐區”,以及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臨港地區、前灘地區、黃浦江兩岸等六個“重點功能區”內,新建民用建筑按建筑面積算至少50%要達到“綠色二星”及以上標準。此外,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國家機關辦公建筑,也要至少達到“綠色二星”標準。
《三年計劃》要求到2016年底累計完成700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改造后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20%及以上的要達到400萬平方米。至于PC建筑,除了要在2016年實現外環以內“能用全用”,各區縣在本區域供地面積總量中落實的PC建筑的建筑面積比例——今年不低于25%、明年不少于50%。
按照《三年計劃》,上海到2015年底將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實時監測系統,還將加快制定公共建筑超限額用能懲罰性電價政策。此外,對符合示范要求的綠色建筑和PC建筑項目,市級財政可給予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600萬元的資金補貼。
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蓓紅告訴記者,《三年計劃》的發布,預計將加快提高申城建筑的綠色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但在“綠化”過程中,要注意避開盲目的“技術崇拜”,選擇最適合的綠色建筑技術。
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賽尚微信公眾號: